炎炎夏日(002)  

台灣夏天原本悶熱潮溼,加上全球氣候暖化的效應,

近年夏天常常出現難耐的高溫,以台北來說,

七月已有二十一天超過三十四度的高溫

全球更有不少被“熱"死的案例。

到底人體為何會發生中暑?

又應該要如何避免發生呢?

在此,營養師告訴你什麼是熱危害,

並如何藉由生活作息預防中暑!


 


首先來了解人體調節體溫,人體內有兩大散熱系統:即血液循環汗腺,前者將體內熱傳送至接近皮膚的肌肉表層,後者藉由汗的蒸發將熱經由皮膚散出體外。 若體內熱積聚過多,以致這兩系統未能及時將熱散出體外,就會對內臟產生不良影響。 過熱的暴露所導致的不良效應,會有身體功能的損失、皮膚紅腫或灼傷、熱壓力、熱衰竭、熱中暑、嚴重甚至導致死亡

熱疾患種類有下述幾種:

熱中暑(Heat stroke)

是對於流汗的調控出了問題,導致身體無法冷卻;嚴重會導致腦部損傷或是死亡。 症狀包括身體熱、乾燥、皮膚潮紅、無法定向、語無倫次、意識錯亂或喪失。

急救措施:

在此狀態下,身體必須被移至陰涼處,並且進一步地冷卻,但避免過度用冰水來冷卻。

 

熱暈厥(Heat syncope)

循環有關,此時血液匯集在皮膚和身體下肢的擴張血管。

急救措施:

對於熱暈厥的處置是,趕快搬移至陰涼處,休息,然後進行冷卻處置。

 

熱衰竭(Heat exhaustion)

是關於水或鹽分不足的問題,這是由於對於大腦供血不足而導致的虛脫狀態。

急救措施:

大熱天下平時需藉由供應水分與鹽分來預防。

 

熱痙攣(Heat cramps)

也是關於水或鹽分不足的問題。 這是體內鹽分流失而進入肌肉來引起痙攣,特別是在劇烈運動時。

急救措施:

如果可以給予足夠的電解質溶液,即可避免熱痙攣。 

 

有些生理因素會影響體溫調節的機制,包括老化會遲緩汗腺和心血管的反應、女性在生理期有較低的代謝率、肥胖者則增加代謝的負荷、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、酒精也增加了體內尿液中的水分流失、5 歲以下的幼兒、大於65 歲以上的高齡者、肥胖者、慢性病患(如:心臟病或高血壓)、有脫水傾向的人(如:下痢)、睡眠不足者、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等高危險族群更需要特別注意(表一)。

據統計,中暑一般發生在上午10 點左右,以及下午從1 點至2 點左右較多。 一般人認為只有在豔陽下的勞力工作者才容易中暑;但上班族也常見另一種「散熱不良」的中暑。 例如,當從外面炎熱的天氣進入冷氣房,原來擴張的血管急速收縮,這時體內的熱會蓄積,加上補充水分不足運動不足、不排汗,更不容易把熱帶走而蓄積在體內。 運動後或在豔陽下急速喝冰飲,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。 這樣的中暑,雖然不至於因溫度突然升太高而發高燒,但還是容易覺得頭重腳輕,疲倦沒有力氣,食慾不振,影響工作效率。

如何藉由生活作息預防中暑,營養師提供給大家保健的三大原則:

 

炎炎夏日 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暑防治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微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